《五個投入志工的大學生,他們在育幼院教導兒童會話時,體認了什麼關於做愛心的「秘」與「辛」》

這次的設計展比以往多了很多富有社會關懷的創作,他們一樣都看起來很熱情、青春活潑,同樣用「繪畫」關懷社會裡被遺忘的角落。或許我們對孤兒院、育幼院耳熟能響,偶爾也會捐文具用品、二手衣物過去,但可能忘了我們對於愛心有太多固化的認知,對於這些孩子,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和〈志工旅人〉的志工們聊天過程中發現實行愛心的過程中有些秘密和意料之外的艱辛,但透過他們的例子可見他們真的用心在做一個真誠的關懷。

要有怎樣的大人,先做怎樣的小孩

我們一開始是想做旅行,可能無法超越以前做過的作品。我們想要做些對社會有回饋的,而理念就像我們的slogan「要有怎樣的大人,先做怎樣的小孩」,因為我們組員的背景都比較不一樣,覺得長大後有些想法是因為受童年的影響,因此覺得小朋友的童年很重要。就像美國一些殺人魔,他們可能小時後被被性侵、家暴,沒有好好被照料導致長大後有了不好的想法,覺得世界很不美好才這樣。

 

「捐款、拍合照」成為一種既定的公式

我們待的第一個禮拜有小朋友畫畫畫到一半,院長就他們過去要拍照、要接客,小朋友都覺得很煩為什麼都要做這種事情。合照的意義就是證明我來過了、來做過愛心了,反而沒有達到關懷的效果只有達到金錢上,當然有些人是付出錢、有些人是付出心力,每個人都是量力而為。

但在育幼院裡我們其實有發現他們物資算豐盛,然後小朋友可能會變成說不懂得珍惜、不節儉,容易有「反正院方就會一直提供,就是會有人一直寄過來。」

的想法,反而這樣造成小朋友一些不好的價值觀。

 

Q.那你們在跟小孩子互動之中有得到甚麼互動樂趣啟發或是想要跟大眾宣導甚麼或是從中的感動是甚麼?

A.

 

家庭的愛,對他們來說是奢侈品

小朋友其實知道媽媽現在在監獄,還是會希望小朋友可以回到原生家庭,可是院方也不太希望他們回去,因為他們回到原生家庭之後還是會有一樣的問題。所以育幼院會去爭寵得到育幼院媽媽的愛,那對他們來說是很稀少的。

 

和小朋友在一起,我們回到最原始的自己

看看他們,自己是會比較想到一些現實面的部份,而小朋友會比較單純覺得這樣就好。幫助他們其實也是幫助自己,我們可以回到最原始的自己。這可能跟花蓮的環境也有關係,那邊比較不會像都市一樣競爭。

我想年輕人多多少少會想做這種事情,不過可能需要受一些影響,被感動過或被啟發,可能那些人沒有受到那些影響所以沒有做那些事情。

志工的工作內容多半和想像中的不太一樣,覺得可以接受的人才會繼續當志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ioyou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